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萬億元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.2萬美元;
全面小康千年夢圓,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;
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;
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續、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。
十年來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,成為我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解,也為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路徑之變:一組組數據見證經濟跨越式發展
金秋,北京。在“奮進新時代”主題成就展的經濟建設主題區,一艘中國經濟“奇跡號”巨輪模型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:
國內生產總值從53.9萬億元增長到114.4萬億元;
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.65萬元增長到3.51萬元;
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4.4萬億元增長到39.1萬億元;
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加到31.4萬億元……數字的躍升,顯示了十年間的非凡成就。
——發展路徑的變化,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一路向上。
2015年,“新常態”首次出現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。此后,“高質量發展”“全要素生產率”“消費升級”“高水平開放”“國際一流營商環境”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“新發展階段”“兩新一重”……一個個經濟熱詞,刻錄下我國經濟發展從“快”切換到“好”的新跑道。
從“速度”到“質量”,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著力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從“增長”到“發展”,我國經濟發展內涵更加科學和豐富。
從夯基壘臺、立柱架梁,到全面推進、積厚成勢,再到系統集成、協同高效——堅持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,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,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、系統性重塑、整體性重構。
堅持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要求,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,實現了對傳統發展路徑、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。
——巨大的發展成就,為未來發展蓄勢添力。
2021年,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按現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.7倍,年均增長11.7%。2020年,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7.8%,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。
2021年末,全國市場主體達到1.54億戶,比2012年增長1.8倍,每年凈新增超1000萬戶。
2021年,我國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.4%,年均下降3.3%,相當于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4.0億噸標準煤。
數據增減之間,顯現出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、協調性、可持續性明顯增強。
十年間,我國在載人航天、探月工程、超級計算、量子通信、大飛機制造等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一大批標志性成果,若干領域實現從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“領跑”的巨變。
“自從工業革命開啟現代化的大門之后,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與時俱進,但經濟的基礎和決定作用不曾發生改變。在世界歷史的坐標上,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鮮明的中國特色?!敝醒朦h校(國家行政學院)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說。
生活之變:一幕幕畫面昭示未來會更加美好
武陵山脈腹地,峰巒疊嶂,山路逶迤。
藏在大山深處的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,“地貧、山高、路陡”,千百年來被貧困問題深深困擾。2013年,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%。如今,通過發展旅游、山泉水、獼猴桃、苗繡等產業,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20167元,較八年前增長了10多倍。
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“精準扶貧”首倡地十八洞村,也書寫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。
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,12.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……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、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奪取了全面勝利,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
十年間,人們的生活變了模樣。今天看似尋常的日子,許多是當年難以想象的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1年,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50.1輛和30.2輛,分別比2012年提高132.7%和358.3%;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為253.6部和266.6部,分別比2012年提高19.3%和34.8%。
上一篇:產業“減碳” 發展“增綠”